黃舉人

沿著員鹿路往西走,穿過魚市場,進入武英北路,這路的兩旁盡是阡陌良田,
映著和煦的陽光,頗有鄉間樸拙野趣。往左拐了一個大彎後,兩三幢舊式 的三合院建 築便浮現出來了。這正是黃舉人故居。

這些百年歷史的宅第,結構體尚稱完整,但部分廂房因不堪風雨摧殘崩毀了,部分則已重新改建,總的來看,依舊保有台灣傳統宅院的架勢與規模,尤其正廳的建築,簡潔精緻,客式味道濃厚。

由於黃舉人是正式科考出身,所以祖祠廳堂的屋頂做成翹脊樣式,這是舊時官宅的象微。而祖祠廳堂上方,掛著正是黃舉人於一八九三年(光緒十九年)中舉時獲頒的匾額「武魁」,金色的大字,襯著黑底,仍可感覺出當年顯赫威武的榮耀。黃舉人,本名耀南,幼年即習武,弱冠之年參加「歲試」及格,過二年即通過「鄉試」高中武舉。但當黃舉人衣錦還鄉之時,台灣早已淪為日本殖民地,因而黃舉人就成了彰化的末代武舉。然而,並非「英雄無用武之地」,日人也因政策上的需要任命黃舉人為「大埔心區長」(相當於今鄉長),直到戰後,其家族在地方均還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
更令人興奮的是,黃舉人當年練武用的大刀及石鎖,仍被保存在軒亭中。大刀全長二三0公分,重一二0台斤,都需兩人合抱才能勉強舉起。可見黃舉人之力大無窮,要把人抬起,簡直是輕而易舉之事,名符其實的「舉人」了。